关键词:#产业兴旺#
进入9月,南通市海门区四甲镇头桥村,枝头的阳光玫瑰晶莹圆润,塘中螃蟹日渐肥美,电商直播间里农副产品不断接单……近几年,头桥村以产业为抓手,不等不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渔业、养殖业等不同业态,走上振兴之路。
“新农人”:
生态精养,做良心买卖
中秋佳节,最让食客舍不下的便是肥美的螃蟹。在头桥村,南通巴道农牧有限公司的螃蟹以生态精养、品质一流为人称道,不仅供应全国多地,更远销海外。这几天,公司总经理王光玉正忙着接单、联系送货,蟹塘边工人正忙着捕捞和分拣。
“我祖籍在句容,妻子是头桥人,原先在上海的菜场经营水产品。”70后王光玉一边拉网一边说,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对于螃蟹品质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大家都要吃好的、安全的,也就使中高端螃蟹市场越来越大,我们想不如也回来养点蟹。”
2014年,王光玉相中了龙游沟边上的一块地,但村里人都不看好。“大家都说南通的水偏咸,不能养蟹,但我就是想试试。”王光玉说,自己从最初的40亩蟹塘试验养殖,建试验田、搭育肥大棚、养幼蟹……经过不断求教和摸索,终于掌握养殖大闸蟹的技术要点。2017年,他成立公司并开始打造品牌“龙游巴道”。目前养殖基地已扩建至500亩,年营收七八百万元。
跟着王光玉乘坐铁皮筏子来到塘中央,筏子下方水草悠悠浮动,清晰可见。“这就是我养殖的诀窍。一是生态养,种水草、喂螺蛳,保证食品安全;二是低密度,别人一亩塘几千只,我们控制在1200只。所以我们的蟹个头大品质好,去年最大养到八两半。”他说,“养好蟹,做良心买卖”是他一以贯之的养殖理念,如今一半螃蟹直销给大客户,固定优质客户遍布全国。
村干部:
团结班子,产业兴村
走进头桥村展馆,入口处的助农直播间分外引人注目。红色背景墙前堆着鸽子蛋等农产品包装盒,桌上手机支架、补光灯一应俱全。除了主持村里各项工作,村党总支书记郁浩东时常在这里帮村民直播带货。
支撑直播需要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这正是头桥村的特色标签。不过,郁浩东刚到村里工作时,头桥还远不是如今这番模样。
2018年,头桥村多名村干部因违规违纪被处分,村党总支也被列入“软弱涣散党组织”行列。当年9月,郁浩东如“救火”一般从四甲镇招商岗位来头桥村任党总支书记。“那时头桥虽不算穷,却也没特色。年轻人到上海打工,老年人主要种点稻麦和大豆,土地流转也少。”他回忆。
一个没有特色的老村如何实现振兴?郁浩东与村干部决定产业先行。“首先团结班子,开会动员凝心聚力,让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其次,当时村里有螃蟹养殖和一些设施农业,虽然面积都不大,但经营状况不错。我们决定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引进种植大户,扩大种植业和渔业发展规模。目前已流转土地2800亩,形成千亩草莓产业园、‘龙游巴道’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绿康蔬菜基地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种养业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的同时,村里强化集体经济。属于村集体的门面房、厂房重新整合出租,先后引进菲儿新能源、海门四达蛋品等4家企业,既增加村集体营收,又丰富农产品品类。考虑到村里蔬果较多,村里招引投资建成400平方米冷藏保鲜仓库,在满足蔬果保鲜需求的同时,增加了村级收入。
借助直播,头桥村不断推动农产品“上网”,郁浩东自己也成了常驻主播。“头桥村的阳光玫瑰、四色草莓、巴道大闸蟹、钧钧鸽子蛋等产品都能在网上销售,村里还设计了主播培训课程,学员近百人。四甲镇也打造了甲秀天下直播平台,头桥牵头运营。”
厘清思路,整合产业,2021年村集体营收223万元。这一年,头桥高标准通过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验收。如今的头桥村已由发展“后进”变为充满“后劲”,一个更有凝聚力的村“两委”班子也正在形成。
不过,农产品虽多,头桥村却还存在农业企业大而不强的发展堵点。“现在村里缺少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省级以上家庭农场,未来这也是我们主攻的方向,企业强才会进一步带动产业强。”郁浩东说。
“原住民”:
让村里孩子有充实的假期
参加集体阅读、开展劳动教育、分组练习书法……刚刚过去的暑假,头桥村的小学生们过得很充实,这离不开一位年近七旬的活动策划人。
调研组在头桥村的农家书屋见到这位策划人。退休8年的陆炳桢头发灰白,但腰板挺直,声音洪亮。“我就是头桥村人,原来在四甲初中做语文老师。退休后身体还算好,就在村干部的建议下,做做关心下一代的事情,发挥点余热。”
“头桥一直很重视教育,但以前没有专门的书屋,孩子们放假了也多在户外跑跑跳跳。这几年,村里专门建了一间书屋,有1万多册图书,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好的阅读环境。现在也有了专门的体育运动设施,我们也更好开展活动了。”虽然担任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但陆炳桢形容自己更像个“孩子王”。每年寒暑假,他需要提前给孩子们策划活动,包括讲故事、练书法、画画、阅读,开展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最多时有80余名小学生参加,“我们希望留在村里的孩子们也能有一个充实的假期。”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 赵锦春: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与核心竞争力。头桥村的经验启示我们,要坚持质量优先、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推进“数字赋能”、构建现代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纵向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园区载体平台、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只有推动农业规模化、科技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才能摆脱“增产不增收、务农不富裕”的困局,实现现代农业生产范式变革,同步提升农产品品质与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