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靖江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万余亩农田实现合并流转
发布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     来源:

1031日,在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一片金灿灿的稻田里,两台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水稻。我种了200亩水稻,估计两天就可以收割完毕。种田大户尹明高兴地说。

在垫湖村,像尹明这样的种田大户有46位,他们经营着全村892户的12000余亩农田。

1978年底,原垫湖大队任孝干、苏道永等人私下将集体的260多亩土地包产到户,首开江苏农村实行大包干先河。198134日,人民日报以《春到上塘》为题,报道了垫湖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垫湖被誉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然而,在改革开放和“三农”发展大潮中,上塘人一度“掉队”了。到2008年,上塘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572元,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垫湖村成为省定的经济薄弱村。

穷则思变。垫湖村干部多次带领村民外出学习先进经验,从2012年开始,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大户流转了土地后,重新调整了沟河水系,建设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

今年46岁的任勇,流转了200亩土地轮作水稻、小麦。他算了一笔账,以前一家一户稻麦轮作,每亩地纯收入600元左右,他现在经营的土地每亩纯收入达到800元左右,遇上风调雨顺好年成可以超过1000元。我们算是职业农民了,注意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新方式,这是能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根本原因。

村民孙学喜一家六口人,家里近20亩土地流转出去后,孙学喜和两个孩子到上海打工,每人月工资6000元以上。以前,一家人都被困在地上,弃不得走不开,一年的收入也就2万块钱左右。如今,流转土地的租金,基本上就等于自己当年种庄稼的纯收入。

告别土地束缚,真金白银装进腰包。于是,不少村民主动找到村干部,希望能把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自己甩开膀子出去务工。目前,全村12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给大户经营,村里三分之一的劳力外出务工。

为了降低大户的种田成本,村里成立农机合作社。利用上级的项目资金,购置收割机、播种机等,租给大户们使用。“我种的200亩地,从种到收都是租用合作社的机械,价格合理,随叫随到,十分方便。一年下来,种田获利10多万元没有问题。种田大户王家珠说。

村里还建设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烘干厂,村党委书记周磊介绍,烘干设备全负荷运作,不到20天就可以完成全村万余亩地上的粮食烘干进仓。每烘干一斤水稻或小麦,收取0.05元加工费,价格合理,给我们这些种田大户吃了颗定心丸,收获季节再也不怕阴雨天气了。种田大户周茂章坦言。

村里千方百计招引企业,先后让4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韩永杰夫妻俩都在村里的一家纺织企业上班,两人每月工资收入近万元,年收入比昔日种田翻了几倍。

对年龄偏大或者在家带孩子的村民,村里及时协调他们给种田大户打零工。今年56岁的村民周茂军打零工,农忙时一天有120元收入,平时一天也能有80元收入。

随着外出务工村民年龄增大逐渐返乡,垫湖村又在土地上动起了脑筋。周磊告诉记者,村里正逐渐把大户经营土地面积控制在100—200亩,既减少种田大户的风险,也让回流的有种田意愿的村民依靠规模种田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今年以来,已经有3户大龄返村村民成为种田大户。

“土地合到分、分到合,都是为农民收入的增加。”上塘镇党委书记许付军说,去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03元,垫湖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00元。